自序
投資更像是人生的修為過程
我的本業是IT,說得清楚一些,讀者們一定聽過大數據,而我的工作內容就是數據處理,以及數據應用。利用數據,幫助企業找出改善效率的方法與探索問題發生的根源。
我很幸運的能從事一份我很喜歡的職業。然而,無論多麼喜歡一份工作,都無法避免80%的時間都在處理許多令人不那麼喜歡的瑣事。
但是,當我細細回想工作除了提供我安穩的生活之餘,卻也在長時間中,磨練出許多技能。而這些技能,恰恰也與我的投資方式相輔相成,假如缺少了邏輯思考習慣、分析數據能力、圖表製作技能與外語能力,恐怕我也很難靠自己獨立學習到這些必要的能力。
因此,不該因為不喜歡工作,所以尋求投資協助。而該以人生的長期目標,來決定是否要投資,或者要用什麼投資方式!
坊間大多討論的是如何以投資賺錢,卻鮮少回到問題的本質,思考那些「比投資更重要的事」;我認為有3大要點,是凌駕於投資之上:
1.投資自己
投資不是資金小時的最後救贖,透過本業所獲得的報酬,遠遠高於投資。在美國股市,合理的長期市場報酬,充其量不過6%~8%之間,因此資金成長1倍,至少要10年以上。假如寄望以投資來大幅提升資產,並不實際!
從美國的《Money》雜誌中,訪問百萬美元富翁得到的數據顯示,絕大多數86%都是白手起家,靠自己的努力累積財產。當他們談論到資產累積的方法時,95%的人提到勤奮工作、83%的人提到有效投資、81%的人提到節儉,從中不難看出辛勤工作與減少支出才是關鍵。
既然勤奮工作至為重要,那麼專注本業,提高收入才資產累積的關鍵課題。
儘管國內薪資缺乏成長性,然而與其被動接受,倒不如起身而行、嘗試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因為環境很難改變,反觀改變自己相對容易許多。
工作不該是人生的全部,但不諱言的,工作卻會影響你工作之餘的所有生活。既然擺脫不了工作,那麼何不提升每小時的所得效率C/P值,也就是拉高收入。而提高收入的方法,除了長期累積自我品牌之外,則要善於時間管理,大幅利用空閒時間。
例如,大量閱讀好書,借鏡他人數年乃至一生的經驗,透過書本媒介來與你進行一對一的談話。或是自費強化通用的軟性技能,包含外語能力、簡報技巧、口語表達……等等,這些能力適用於任何產業與職位。
2.適合自己
每種投資方式,就像是你購買的保險一般,除了年齡、性別有基本差異,也會因要保人想要加強或在意的部分作差異規劃。同樣的,回到投資方式,也會因為每個人的財務目標、收入能力、人格特質而迥然不同。
因此,在評估一種投資方式時,務必回到「個人」條件上來思考,而條件則包含了三大類:
「外在能力」:資本大小、收入水準、外語能力、資訊判讀與分析。
「內在特質」:價格驅使、獨立思考、批判懷疑、堅毅耐心、果敢勇氣。
「長期目標」:所需投資報酬或收入。
在選擇投資方式之前,不該以想要的報酬來回推投資方式;而該以自身的能力出發,且務必將心理層面與人格特質考慮其中。因為一旦讓人類遠古遺留下來的一些不利於用於投資的基因,主導了決策,那麼原先想像美好的投資成果,終將毀於一旦。
3.喜愛自己
許多投資者會因為想擺脫工作,或者因為財務困境而寄託於投資,甚至鋌而走險。一旦出發點是汲汲營營於追求快速獲利,便很容易把路走偏,反而更無法達成預期目標。
投資比較像是存錢,考驗的是留下多少,而非高收入者一定留下較多的資產。因此,只有當你能處之泰然的面對投資路上的崎嶇時,才能更理性的做出判斷與決策。
要能夠說服自己的腳步慢下來、且多點耐心的前提是,你必須自在而滿意現在的生活。唯有在身心與家庭狀況都在平衡的狀況時,你便不會因為厭惡或者想要擺脫什麼而孤注一擲;一旦腳步慢了,你的視野與高度才能獲得提升,也更容易找到投資的初衷。
投資不該是人生中的主角,投資「自己」與投資「生活」才是。
儘管本書著重於股息成長投資,無論它是否適合於你,我認為在思考任何一種投資方式的最前沿,都該是思考以上3項課題。與其說投資是門科學,但我看它更像是人生的修為過程。
理解自己的需要、探索自己的人生、喜愛自己的生活!
文│追日Gucci
留言列表